表達藝術工作坊 - IFS 系列 @ THK 樹洞香港

7 Sep 2024 @ 連結內在小孩,粵語。

14 Sep 2024 @ 了解心靈保護者,粵語。

今次有機會更加深入分享內在家庭系統 IFS 的角色們~

「內在小孩」、「保護者」原來都只是一種架構,讓我們更加具體地看見內在世界。今次設計工作坊的重點放在『體驗過程』之中,亦從參加者的反應和回饋之中獲得不少啟發和反思,這邊分享一下帶小組的思路。

設計

接觸 IFS 的時候,我已經是在輔導碩士裡面,所以有很多用詞、意境、理論背景,從其他心理學理論的理解入面已經可以很容易理解。

  • Jungian archetypes — 人性與性格的不同面向

  • Subconscious’s vs Consciousness etc. — 底層記憶對我們表層的影響

  • Masking — 採用社會化的模式去處理當下、避開內在的翻騰

  • Implicit vs Episodic memory (Milner and Scoville, 1957) — 記憶有兩種!發生什麼與怎樣處理當時的情境,是兩種記憶。

  • Flashbulb memory (Brown and Kulik, 1977) — 情緒湧上來時所產生的那種記憶有別於平常我們消化完畢的知識與認知。

  • Etc.

更大的挑戰就是我是用英文去理解這一切。回到小組的環境,分享語言主要為粵語,我發覺表達方面需要花點時間思考怎樣更加清晰、入腦!結果,我選擇用『體驗式』的過程去探索IFS。我們透過『擬人化』的方式去跟這些內在角色進行對話。

最令我感動的地方⋯⋯

在自動書寫的過程中,有一位學員跟我講:「她很努力地回想她的遺憾與痛苦,但是腦海裡面還是一片空白。」

當時我有點愣了一秒鐘,然後就問她:「空白是一間房、一個龐大無限的空間、還是一張被子?」

我相信所有感受其實有存在感,就一定有質感。我們看到它的原型,可能基於不了解或許是恐懼感,所以並沒有嘗試過去瞧深入一點。在引導之下,還有足夠的思考空間,40 分鐘過後這位學員畫出一個人形出來,也就是她心裡面的一團火。原來,「空白」是保護者為她安全著想而設的機制,讓她不要被自己的憤怒燒傷。太棒,我們能對話了!

這位學員也說過,曾經嘗試過很多靜觀、練習、言語上的探討,始終跟自己的內在世界彷彿隔著一層紗,摸不透亦看不清。我很欣賞她不放棄,亦很用心去聆聽這次的引導,最後利用 IFS 的方法尋找到一直壓下情緒的那位保護者。

Next
Next

《自我對話》IFS 工作坊